訪談|20161128 日本電影大熱門的一年 是枝裕和導演對日本電影抱持危機感的理由

By 下午3:47 , ,



日本電影大熱門的一年 是枝裕和導演抱持「對日本電影的危機感」的理由
這樣下去會被世界遺忘
http://zasshi.news.yahoo.co.jp/article?a=20161128-00050258-gendaibiz-bus_all&p=1
[現代Business=立田 敦子記者]2016.11.28


「這樣下去日本電影真的會結束」——如此強烈控訴的,是推出《海街日記》等許多熱門作品,2013年更以《我的意外爸爸》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是枝裕和導演。

儘管今年日本電影有多部熱門作品,他卻依然表現出對於日本電影界的危機感,而在他的心中的又是——。


加拉巴哥化(*譯註)的日本電影
「日本的電影業界漸漸走向封閉。在國外接受訪問時,我是這麼回答的。日本電影光靠本國市場就有可能回收成本,這有好也有壞。但是,無論是製作方還是發行方,都完全沒有要走到國外的意圖。東寶、東映、松竹、角川等日本大型電影公司尤其如此。」

這麼一來,整體的企劃走向就會專化為日本國內會接受的東西,我對於這個狀況感到強烈的危機感,雖然走到國外並不是什麼了不起或是厲害的事,但是在國外幾乎不曾聽說過40歲以下年輕電影導演的名字。這樣下去,日本電影本身便會開始被世界遺忘。」

歐美也好,亞洲也好,好萊塢電影在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是常情,但唯獨日本不是如此,日本電影或動畫進入年度前十的狀況依然持續著,這種日本電影界的「加拉巴哥化」是非常獨特的現象。

其中,今年《正宗哥吉拉》、《你的名字》等日本電影的風潮在業界內也造成了話題。截至11月16日,《正宗哥吉拉》票房超過80億日圓,《你的名字》則是184.9億日圓,到年底非常有可能達到220億日圓。

《正宗哥吉拉》的總導演及編劇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的庵野秀明先生,而《你的名字》的導演則是以《言葉之庭》(2013年)等作獲得高人氣的新海誠先生。雖然兩者都是擁有固定粉絲群的製作者,但誰都沒能預期到作品能夠造成如此大的轟動。

「這兩部作品我都看過了,因為在我身邊也形成了話題,我非常能理解兩部作品為何受到歡迎,尤其《你的名字》更是充滿了觸動觀眾的要素,雖然我自己也會覺得『(要素)是不是太滿了』。不只這部電影,我覺得,是不是也該離開高中女生與穿越時空(防雷,請反白)這樣的題材了呢。」

當然,作為業界的一份子,電影受歡迎並不是一件壞事。是枝導演也曾以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超乎預期地達到32億日圓的高票房,親身體驗過那個「價值」。

「《我的意外爸爸》的觀影人數遠超我以往的作品,說真的,我從來沒想過觀眾會多到那種程度,而且這也不是包含了熱門要素的作品。

投資方原本認為這部電影因為是由福山雅治先生主演,就以10億日圓左右作為票房收入的目標。而我以往從來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超過10億日圓,因此一丁點也沒想過那樣的事。

不過,隨著電影上映受到了歡迎,連街坊的阿姨『我看了電影噢!』也這麼對我說。除了被邀請到日本奧斯卡之外,還在電視上播放,我想是這些讓人們(對我)的認知度有了改變。聽到人們對我說他看了電影,我還是會單純地覺得高興。」


電影導演是糊不了口的職業
然而,(導演)指出日本電影不該只在本國國內,應該更把目光放到國外。

「像是對年輕人的支援、對進軍海外的贊助等等,這些都應該要更多才對。我說的不是以『Cool Japan』作為口號,在坎城影展上用公帑讓人跟熊本熊一起拍照這種。

如果覺得用那個就是將日本的文化傳到國外,那可真是件可悲的事。那些錢可是能讓一百位年輕的電影導演去親身體驗那個電影節啊。」

此外,年輕導演無法活躍於日本電影界的原因便是經濟問題。

「就連我也很為資金調度而傷腦筋哪。前幾天去韓國時與對方的製作人聊了天,我問了他們關於韓國系統的問題。在韓國,票房收入的45% 屬於戲院,而剩下的55% 大致由電影的製作委員會(投資者)以及製作公司(導演等製作人員)以六比四的比例分配。

也就是說,如果票房收入是10億日圓,其中只有2.4億日圓到最為汗如雨下的製作人員手上。而(其他的)那些資金就會作為下一部作品的準備。但日本則是50% 給戲院,剩下的50% 裡有10% 給發行公司,40% 給製作委員會。導演大多數時是沒有分配的。

雖然也還在協商,但是在日本並不怎麼喜歡談錢。讓我覺得我只不過是為了那1%的成功報酬在協商,非得這麼勞心勞力不可嗎。」

聽到韓國的系統,我暗自有了心得。『電影導演果然是不能吃飯的啊』這樣的感覺,電影導演不再是年輕人會懷抱夢想的職業也在所難免。」


再拍不過十部
大約是過了50歲的時候,我開始考慮起電影界、後進們的事,從那時開始,我對於拍電影的意識就改變了。

「30代時,拍電影純粹就是拍開心的,40歲左右拍的大概就是《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年)了吧,這部片是我當時想拍為出道作的故事,拍完那部片時我終於才感覺到自己成為了電影導演。

完成《橫山家之味》(2008年)的時候,就覺得『啊啊,可以用這部片繼續走電影導演這條路』。而《我的意外爸爸》則是在自己當了父親之後,將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投射進去的一部作品。

接連拍了《我的意外爸爸》與《海街日記》這兩部對我來說格局稍大的作品之後,我想著要再次回到自己適合的格局而拍攝的,就是《比海還深》這部電影。」

《比海還深》是一部描寫50代不暢銷的小說家與他的老母親、離婚的妻子和就讀小學的兒子之間關係的家庭戲劇,主角是是枝導演本人的父親的投影,而拍攝也拉到導演本人直到成人之前實際居住過的社區,說是導演至今的作品中最私密的一部作品也不為過。

「我現在54歲,就算今後可以每兩年拍一部作品,20年裡也頂多再拍10部了。只要想到那個,就會覺得我的生涯是否光是忙於眼前這些事情就會結束呢,會這樣感到不安。

我還沒把我想拍的全部拍下來,今後的十年我又會作為怎樣的電影導演度過呢?我才開始感受到那份重要性。」


*譯註:加拉巴哥化(ガラパゴス化、Galapagosization),日本的商業用語,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汎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品種(製品・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以進化論的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作為警語。也稱作加拉巴哥症候群、加拉巴哥現象(Galápagos Syndrome)。日本的手機產業是代表例。wiki






                                    


► translated by cyl.
►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及引用
► No sharing, quoting and re-uploading IN ANY WAY, SHAPE OR FORM without permission.

► YOUR SONG.  www.your-song.net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