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20230121 Cine21 專訪 - MIN HEE JIN

By 下午6:41 , , , ,

ADOR 代表 MIN HEE JIN 「我是個想打破公式的人」
http://cine21.com/news/view/?mag_id=101903
[Article by IM Sooyeon]




——在全世界的關注之下,New Jeans 出道即以首張 EP 《New Jeans》掀起了炫風,〈 Ditto 〉和〈 OMG 〉更是打破了續作魔咒,獲得比前作更大的成功,不僅同時席捲數位音樂平台排行榜的一到三名,更以出道短短半年之姿躋身美國告示牌 Hot 100 榜寫下了新紀錄,從〈 Ditto 〉發行前一直到現在,回顧起來的感受如何呢?
百感交集,我本來就不是會擔心魔咒這類東西的人。現在正在準備 New Jeans 下一張專輯,會帶給大家全新的感覺,所以請多多期待。回想起〈 Ditto 〉 MV 公開的前夕,那時心臟就好像要爆炸一樣,〈 Ditto 〉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富含許多意義的歌曲。

——什麼樣的意義呢?
就像「Ditto」這個歌名一樣,形成共感、帶著變得更好的和解的意義的歌曲。

——在第一張 EP 《New Jeans》後隔沒多久就緊接推出了先行曲〈 Ditto 〉和單曲一輯《 OMG》,這樣的發行策略十分新鮮,出道時在沒有事前資訊的情況下就一次依序推出四首歌和 MV ,這有點類似當時的策略,卻也能說另一種公開方式。假如多收幾首歌,我想應該能出一張迷你專輯發行,或是也可以直接進入第一張正規專輯才是,但您卻以單曲的形式一首一首公開,採取這個策略的原因是是什麼呢?我很好奇這個選擇是否和第一張 EP 的長紅有關。
策劃這張冬季專輯的意圖很單純,主意就是答謝,是對首張專輯收到的關注和喜愛的一種回饋,因此以〈 Ditto 〉這首溫暖的歌曲為開端,我們開設了快閃店,也決定要持續捐贈實體專輯的部份收益,基於「永遠不會忘記大家對第一張 EP 給予的許多喜愛」這層意義,我便開始構思一份聖誕禮物般的禮包,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而告吹,但按照原本的計畫,New Jeans 成員們原本預計會在聖誕節這一天訪問兒童醫院。

——New Jeans 的歌曲沒有選擇現有會和 HYBE 一起製作的製作人們合作,而是由 SM 娛樂出身的 KIM KI HYUN 代表設立的 BANA 的製作人們擔綱起歌曲製作,和 BANA 合作的決定性理由是什麼呢?另外也想聽聽關於一路準備 New Jeans 音樂的過程。
「非 HYBE 的製作人們」這個問題的前提聽起來有些奇怪,由於 ADOR 是以 HYBE 內的子公司出發,因此存在著許多誤會,如果要我說明得直接了當一點,ADOR 是 MIN HEE JIN 為了做追求的音樂與事業所設立的公司,意思是它會以別於既有娛樂業界體系的方式運營,一間公司的創立理念和宗旨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偶像產業不感興趣的我踏入這一行持續做了二十多年,最後這樣創立了自己的廠牌,如果要問我終極的原因,我想應該可以說是因為我熱切地希望能夠提出一個主流市場從未有過的新音樂和願景(Vision)。這也是為什麼在推出 New Jeans 這個團體之前我曾經會用「概念即是音樂」來形容,我不是作詞或作曲者,是一個和著作權無關的製作者,如果非要反過來解釋,在樂曲的結構或選擇上,我也能夠因此更加沒有顧忌地製作,這也意味著,我所追求的 ADOR 的音樂是沒有界限的自由風格,因此,比起透過規制的組織體系工作,跟能理解我的音樂取向和想法的人們共事才是最至關重要的。BANA 的 KIM KI HYUN 代表是我從任職於 SM 娛樂時就認識很久的老朋友,當時我們都不認同公司追求的風格與體系,因為這個有志一同而慢慢變得熟稔,我們那時在公司內部彷彿是異端般的存在,所以後來我們才都離職各自創立了自己的公司。ADOR 要在 HYBE 推出,我曾強力要求保障的內容是「不干涉創作和經營的自主性」這個明確的前提,因此,ADOR 的製作架構及執行都與 HYBE 沒有任何關聯與交點,所以有時候看到評價說 ADOR 的音樂風格和 HYBE 或是和 SM 綁在一起時,我都感到相當訝異。

我和 BANA 的成員們全都認識很久了,尤其是 KIM KI HYUN 代表,因為他非常理解我創立 ADOR 所想要實現的願景以及我在音樂上的取向,所以和他共事非常的舒服自然,ADOR 的音樂並不是依賴單一作曲者製作的體系,一如前面提及,這是為了實現我想要的音樂和願景而打造的公司,因此公司組織的結構或製作方式等等都和其他公司不同,音樂都由我親自收歌和決定,以 New Jeans 第一張 EP 的情況來說,我是以早在從組成 New Jeans 這個團體前就開始到處收集累積而來的 Demo 庫為基礎,自己列出了專輯的曲目表,因此「作曲時有這個意圖」的推測全都是錯誤的內容,從收歌開始,到製作完成、雕琢細節等過程中,我並不是和作曲者們溝通,而是和 KIM KI HYUN 代表進行各式各樣的意見交換,然後再照著我這個總籌所想要的方向來混音、母帶製作以及指導人聲等細節處理。

——創意總監出身的製作者反映自身取向而選出的歌曲,在去年和今年都成為了最具大眾性成功的音樂,這點可真是耐人尋味,您自己又是如何分析音源成功的原因呢?
我認為歌曲製作有幾個最重要的重點,例如旋律的進行方式或歌唱的風格等等,以我個人來說,我對既有 Kpop 所裡追求的、有點典型化的旋律進行方式或歌唱風格這些部分都有很嚴重的排斥感,無論是飆高音的必要段落、突然冒出的尷尬 Rap,或是讓我覺得千篇一律的唱法等等,當然,我也尊重有人偏好或受這些元素吸引的意見,只是因為我個人的排斥感很強烈,所以我希望節制使用那種元素的作品能夠問世,為了掌控這些細節,我統攬了整個製作。現在「作曲」這個說法似乎被通用成一種相當模糊的概念,Beat Maker 很少也會擔任 Topliner(Melody Maker),通常大部分的人連對「Topliner」本身都沒有概念,不明白他們在歌曲創作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所以理解度勢必也會下降。因為 Beat Maker 與 Topliner 之間的比重和影響力因歌曲而異,我沒辦法說誰比較重要,也因此,協調這整個過程的策劃者就會有越來越高的比重,也意味著歌曲其實並不是只由一個人所製作出來的。就算是同一個 Beat ,不同的 Topliner 也會寫出各式各樣的旋律,只經體驗過各種 Demo 樣帶,應該一下子就能明白。比方說,如果今天不是由我,而是由其他 Beat Maker 或 Melody Maker 等來擔任人聲指導的話,又可能會做出和現在不一樣的成品。現在因為和我們合作而廣為人知的 250 ,過往在沒沒無聞的時期也是一位感覺敏銳的作曲者,以前也曾寫歌給許多其他的偶像團體,但那些成果都和現在與我們的合作不一樣,雖然這話看似理所當然,但正因如此,所有製作成品都隨著最終決策者的決定而左右了它的風格,我所做的選擇和決定都有相當重的份量,因此,提問中用「選」這個說法雖然也對,但也算是不正確的說法。

我是一個想打破公式的人,我想要打破某些人自信滿滿主張的「Kpop 成功公式」,儘管我成為了製作人、當上了代表,但我想在沒有偏見的創作環境中工作的渴望始終沒有變過,我希望市場裡能有多元的想法出沒,這是一個過去對偶像不感興趣的藝術總監出身的人做的事,於此便有所啟示——

通常要是有某件事很成功,人們往往會忽略結果,喜歡反過頭來去分析和推測這件事為什麼會成功的過程,但因為分析和推論都只能從個人或特定群體有限的經驗出發,也就勢必會產生侷限,尤其我所經歷過、以及我所發生的現實情況是,許多根本不認識的第三人所做出的推測並不符合事實。因為每個人工作的方式都不同,對生活的態度也不一樣,因此藝術總監、創意總監、製作人等等,光是這些我所經歷過的每個職位,在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人之間,都流通著彼此不同的含義,草率的斷定與推論無時無刻都是錯覺、也是大忌。之所以能讓人覺得新鮮,一定有其原因所在,但一旦在分析這份新穎時套入過去的框架思考,就可能又是一種故態復萌。框架必須改變,想法才能變得不同,身為製作者,我沒有辦法輕易斷言與定義音源成功的秘訣,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意見,我可以和您這麼說明——在充滿魅力的 Beat 和旋律上,抽掉所有會讓人感到負擔的元素,這樣的 Vocal 組合無論何時何地聆聽都會覺得很棒吧?我之所以想要忠於基本都是有原因的。

——我想來聊聊 MV 戲劇化(Dramatize)的話題,最近有很多加入了特定世界觀或敘事的例子,但 New Jeans 似乎沒有一個烘托得很明顯的主幹,您是刻意要脫離近期 Kpop 產業所鑽研的「世界觀」結構呢?還是想讓每張專輯都有不同的概念呢?
開宗明義地說,我是對 Kpop 所談的世界觀十分反感的人(笑),New Jeans 是沒有
Kpop 領域裡所說的「世界觀」這種概念的團體,不過,有些持續看著我們所傳達出的訊息的人,也有可能會將我們的訊息命名為一種世界觀,就像這段時間中好幾次被公開的那樣,我很歡迎從這種觀點出發的世界觀認知。我的好奇心很強,隨時都在追求意外的樂趣,New Jeans 的專輯每次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呼喊一致的脈絡。

——我曾經看過有人分析說,New Jeans 好就好在因為它不是被現有 Kpop 團體所鑽研的「世界觀」束縛住的團體,當然 New Jeans 裡也有著故事和概念,但我想那指的應該是從 New Jeans 上看不到刻意打造人為的敘事、以及由創作者先一步強調象徵和解釋的態度,因此才有這樣的褒義。創作者 MIN HEE JIN 在 Kpop 業界工作的時間裡,面對「概念對偶像來說是什麼呢?」、「如何才能創造故事呢?」等問題,New Jeans 彷彿那些苦惱的結晶,而您自己又給出了哪種答案並反應到企劃裡頭呢?
最近和具有主體性和主導性的偶像形象相關的話題似乎格外敏感,然而,在描繪著那種偶像形象的同時,我也很訝異好像把偶像們人物化(Characterized)的世界觀很受到歡迎,這兩者難道不是彼此相反的概念嗎?通用於 Kpop 偶像圈的「世界觀」這種概念到底有效到何種程度,因為我並沒有實際全面調查過(笑),所以那是否只是放大了一部分的反應呢?即使是做這行這麼久的我也有所疑問。

我認為人氣受到許多原因交互作用的影響,所以很難去評估「世界觀」這種東西實際上有多大的效果,也因為人氣很難只用一種要素來歸結說明,我就也沒有像問題中所提到的、一定要去「鑽研」世界觀的理由。New Jeans 會充滿爆發力地拋出當下必須要拋出的話題,就像我們發行〈 Ditto 〉這首歌即是對夏天的出道專輯的回應。

——聽說在〈 Ditto 〉的 MV 中您曾經直接提到「雪原上的鹿」的畫面,這是什麼樣的意圖呢?我個人會聯想到《伴我同行/Stand By Me, 1986》和《深鎖春光—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這兩部作品。
第一次聽到〈 Ditto 〉的 Demo 時,開頭的哼唱部分充滿了強烈的壓迫感,彷彿把我想說的一切都表現出來了的感覺,我立刻就浮現出這個畫面——在一片皚皚白雪中,有一隻突然躍出的鹿,還有在這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撞見了這隻鹿的人們的印象,感覺就像是表現出某天橫空出世的 New Jeans 和消費者們之間的關係。我所想到的是,在杳無人煙的廣闊空間裡,自由自在的樣子是最美麗的存在,還有目擊者們想要擁有那個樣子的欲望,而這種追逐著不帶惡意之美的欲望,在無意間會讓那個對象受到控制,也會使他的魅力因此減半,我所想到的是可能會產生這種諷刺的奇妙關係,覺得那和我們面臨的現實很類似。因為陌生,人們對於過去未曾經歷過的對象可能會產生各種懷疑和推測,儘管我能夠理解,但我想言明的是,我們必須要放給予自由,他才會成為閃耀得更有價值的存在,而且我也覺得那其實才是我們每個人都真心期盼的模樣。〈 Attention 〉、〈 Hype Boy 〉、〈 Hurt 〉和〈 OMG〉 都是 2019 年收到的歌,但 〈 Ditto 〉是刻意要當成 2022 年冬季歌曲而製作的歌,說來諷刺,也都是因為有過發行第一張 EP 時遭遇的誤會和陌生經歷,才能夠推出 〈 Ditto 〉這首歌曲,是想用和解來結束誤會的心情,想要用冬天溫暖的溫度來收藏夏天熾熱的熱氣,所以才特別決定要把實體專輯製作得像禮物一樣。

——聽說您幾乎將 MV 製作全權委由 SHIN WOO SUK 導演處理,您平時其他的製作也是用這種方式嗎?也很好奇會如何區分是由您親自參與還是交給他人自主進行的呢。
我的製作方式都會因為當時面臨的情況而有不同,前年上《You Quiz on the block》節目時,在看其他來賓的段落時偶然看到了「海豚誘拐團」 SHIN WOO SUK 導演的部分,無論是看待市場的眼光,或是對待工作的方式,我都覺得他是和我很相似的類型,對演藝圈沒有幻想、有清晰的自我信念,以及在工作上不會設限等特質,當然那時也完全沒預想到之後會一起共事。在準備《 OMG 》專輯時,我想要打造別於第一張 EP 的印象,為此,我需要做出和之前的 MV 完全不一樣的作品,當時猛然想到的正是 SHIN WOO SUK 導演,我想要的是沒拍過 Kpop MV 的人,也需要一個不會設限的自由思維。在見過面之後,導演對偶像圈毫無興趣的這一點,以及他對工作與眾不同的態度,都讓我開始很期待能做出充分新鮮的製作。在確認製作後的第一次會議上, SHIN WOO SUK 導演的提問確實也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想知道 New Jeans 的長期計劃和未來的方向性,得要知道整體的方向才能整理出現在能說些什麼樣的故事,聽到那個問題,我就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對方先問了我最重視的內容,這讓我怎能不高興呢?他和工作方式或發想方法的架構都跟我很像,這個人也是個自己會把 A 到 Z 都做完的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這類型的人不需要任何干涉,因為我自己就最想要能超乎我預期的新東西,所以我也不想硬插手。後來我便自任副導,導演就都照他想做的去做,服裝或其他拍攝狀況則由我盡可能地全方位支援。以工作的目標與義務為根基,我向導演簡報了關於偶像產業的現況、New Jeans 之後的方向和長期計畫,還有我想要透過這張專輯傳達的東西等等,我們也對此交換各種面向的意見,我們討論很久的並不單純只是概念或敘事,鹿的話題也是當時說到的內容,我當時是這麼說明的,「只要能理解我為什麼會感受到這種意象的『原因』就好,不需要特別執著在 Look and Feel,我不希望破壞導演的發想」,不下具體的要求,製作者所感受到那個意象的「原因」就有可能成為概念及靈感,我覺得 SHIN WOO SUK 導演在〈 Ditto 〉與 〈 OMG 〉的 MV 都真的發揮得很好,因為〈 Ditto 〉偏大眾、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調性,所以我希望〈 OMG 〉能非常獨特,最後也確實很符合我的期待,我還記得我看到〈 OMG 〉 提案的第一份大綱就嚇了一跳,他很好地理解了偶像產業的悖論和 New Jeans 的方向並融入其中。

編舞可以透過舞蹈版影片充分地展現魅力,因為很清楚觀賞的樂趣有多重要,我們也製作了各式各樣的編舞版 MV,官方 MV 必須要能乘載更大的含義、或得要傳達出不一樣的價值,我想讓大家知道還有其他比點閱數更重要的價值存在,因為是和年紀還小的成員們一起工作,這是我想要守住的良心。

——團隊的領導者有指引方向的方法,也會聽取共事者們的意見,公司的代表則有規劃藍圖的過程。很想知道作為 ADOR 代表的 MIN HEE JIN 在領導上有著什麼樣的面貌呢。
在工作之前,我會向所有的工作人員說明我們追求的終極方向與目標,而且我也是會對那些計劃和設計說明得比較具體的人,因為我對我要做的事情有很清晰的藍圖。對 New Jeans 成員們也一樣,我首先會花功夫去向她們說明,我們最終是為了要做什麼、是想說些什麼,以及因此這件事對我們而言為什麼重要,這比去說明細部概念或故事都來得更加重要。邁出的第一步要好好走,先注入並激發靈感,再掌握好方向盤,好讓那些能如我所願地好好展現出來,這是我主要的角色之一。

舉個例來說,我從團體組成之前就不斷說明要求,我想要的舞蹈方向是脫離現有偶像刀群舞的非典型 Free Style,ADOR 的表演總監 KIM EUN JOO 對我的方向有精確的共鳴和理解,他也發揮得很好。〈 Hype Boy 〉就是一個在收到初版編舞提案後進行過全面修改的例子,我再次說明了想要的風格,請他們重新提案,不是舞者的我沒辦法要求具體的動作或編出細碎的舞步,我只是把我想要的感覺和方向盡可能都說明清楚而已,經過修改的編舞真的很棒,作為 Challenge 也引起很大的流行,就像是天作之合。後來的〈 Cookie 〉和〈 OMG 〉就是未經修改一次過關的編舞,厲害的人本來只要抓到方向並稍加提點意見後就能自己做得很好,ADOR 的造型師 CHOI YOO MI 也是這種類型,因為我們對於要做的方向都能產生共鳴,她也很能理解我要的是什麼,所以成果也很出色。我之所以創立自己的廠牌,也是因為我希望可以放鬆心情工作,心情要自在工作才能做得好,如果跟能好好理解方向的人們齊心開心地工作,心情就能放鬆。音樂、影像、經營,我費盡心思在每個領域尋找和挑選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為了能實現這一點,必要前提是我所設定的願景和方向得要沒有問題,這樣我才能自信滿滿地主張「來跟著我」,先決條件是我的想法必須站得住腳。有時候需要事事都管(Micro Managing),有時則否,無條件有或沒有都不是好的意思。其實在實務中,為了配合細節,很多時候都需要 Micro Managing,為了能引導出最好的東西,有時必須說明得非常仔細,甚至需要直接下指令,因為這種時候對方的心情也很重要,所以需要很高超的技巧。每件事好像都是這樣,就算領導有方,也都不會有一個既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個性都不一樣,我也必須根據對象和情況的不同,柔軟地調整我的樣貌來配合,好的成果得來不易,曾執導〈 Hybe Boy 〉、〈 Cookie 〉 MV 的 SHIN DONG GEUL 導演在製作當時曾經用過能提供補給和支援的「母艦(Mothership)」這個詞形容我,聽起來像是一種慰藉。



ADOR 代表 MIN HEE JIN 「為了改善Kpop根深蒂固的問題,我所嘗試的東西是⋯⋯」
http://cine21.com/news/view/?mag_id=101904

——您從 SM 娛樂的視覺&藝術總監到創意總監,當上 HYBE 的 CBO 後又成為了 ADOR 的代表,視覺和創意總監、品牌統籌,再到代表理事和總製作人,這些分別都是在做何種工作的位置呢?我想您自己一定也有去摸索或打拼的過程。在 HYBE 以廠牌 ADOR 獨立之後,很好奇您決定身兼擔任「代表」和「總製作人」的緣由,因為經營和製作人其實是可以分開的,但您都兩者需要獨立性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是為了做總製作人才設立廠牌,而為了讓總製作人身分能有完全的自主性,我才擔任了代表職位,創作是需要與經營緊密協商的領域,並不是為了擁有亂花預算的自由,大眾文化創作的成功度量衡是用數字來證明的,因為它並不是單純的藝術,因此對我來說,我把創作與經營看作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重要問題。我從事這行到今年已經有二十個年頭,在這二十年間,我曾目睹過無數徒勞無功與失敗嘗試,要是問我二十年裡在這行業學到了什麼,「啊,原來這樣不行啊」、「原來得要那樣做才行哪」我想我甚至能說到這種程度。尤其在創作與經營這兩個恰好相反的領域中,我見過很多出於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無計畫的輕率支出和消費終究不會帶來好的創作與業績。儘管人們都把「 HYBE 資本」輕易地掛在嘴邊,但我個人並不同意這個說法,在確定資金並談妥了投資之後,廠牌實際的細部經營策略也都是和 HYBE 無關的獨立決定,而且除了 HYBE 之外,我當時也收到了其他類似規模的投資提案,我當時有很多種選擇,不管投資方是哪裡,我的首要條款都是「創作獨立」和「不干涉」,所以其實也沒有非選 HYBE 不可的原因,但這麼說的話應該又會問「為什麼非是 HYBE 呢?」的問題,只是如果要說明這個內容,可能會走向和目前訪談方向不太一樣的脈絡,所以就姑且不在此多說。

New Jeans 第一張 EP 的預算企劃也不是隨隨便便擬定的,很多人說能有拍四支 MV 的製作費也是因為有 HYBE 的資本,HYBE 是沒有辦法一一確認 ADOR 的製作計畫或經費用於何處的,因為我們已取得經營自主性的保障,我們的預算跟其他公司或廠牌並沒有太大差異,因為我在擬定製作預算時都是以對預算的經驗與對市場的調查為基礎,所以與製作的數量相比,性價比反而可以說非常高。雖然一定會比沒有好,但預算也不是多就一定會做出好的作品,基於實務多年所經歷過的內容,我很努力在創作與費用的執行上取得平衡,也因此才很快速地就能進行結算。關於結算相關的內容,即便是業界相關人士,每間公司在結算上也各有不同的機制,也因為那是特級保密的事項,幾乎沒有人能通盤了解,或許是因為理解度明顯較低的關係,很多人對於 New Jeans 成員們短短兩個月就收到結算這件事爭論不休,我有看到有些人把表演者權和結算搞混,也看到「因為隸屬規模大的所以結算一定很快」這種不了解業界而成的錯誤主張,事實上,這就算放在業界中也是非常罕見的例子,因此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會有各式各樣的推測,但至少以我所經歷過的狀況來看,我從未看過這麼快就能收到結算的前例,至今我也沒有看過用三首歌出道的團體,而且過去也沒有過出道曲快速進入排行榜並長期名列前茅的案例。因為過去和現在的市場潮流不同,當然一定不會有這樣的先例,由於沒有能比較的對象,我可以理解勢必會出現許多推測。我們的結算並不是因為我寬宏大量,也不是因為 HYBE 的規模,是因為達到了可以結算的條件才得以實現。整理來說,我可以說是因為適當的預算經營結合了三重主打歌的策略,才能在很短的時間裡獲得成功。在我決心要用三首主打歌的時候,組員們全部都很驚訝,雖然意見紛紛,但因為我是製作人的同時也是代表,這是我有權能決定的事情。拍好幾支 MV 也是因為我同時身兼製作人和代表才有可能完成的算式和策略。既然是個製作者,那至少得去承認大眾藝術無法從數字裡自由,我並不是和創作無關的經營者,也正因我反而是個創作者,我才能去苦思能從現職業務裡創造出數字的概念和方案,要對現實有正確的自覺,才能夠做出新的計畫和方案,日後如果廠牌的規模擴大,我又會需要苦惱其他的解決辦法,而現在,我正在推進經過多年苦思而成的計畫與方式,音樂、編舞、內容(Contents)都是如此,經營也如出一轍,因為我已經用成果證明了沒有先例的事情,我現在可以更有自信地說,為了我所想要的結果,我需要和過去方式不同的組織和經營計畫,雖然辛苦,但這也是我不得不身兼這兩種職位的原因。

——聽說您小的時候對 Kpop 和偶像產業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那您在 Kpop 產業內部工作時,有沒有什麼自己無法接受的地方或抱持過的煩惱呢?如果產業裡有什麼您覺得不用非要遵從也無妨的習慣,又會是些什麼呢?
我在學生時代偶像文化完全沒有興趣,反而是會用有點批判性和悲觀看事情的個性,或許這也才讓我跳進這一行裡,工作時幾乎每個環節都面臨過讓我很難接受的狀況,與其說有很多無謂的不滿,應該說是有很多我在邏輯上無法理解的地方,我沒辦法只選出一兩種,反倒是為了打破那些長久的慣例和成見,我才用一股「傲氣」創立了廠牌,要這麼說也不為過。(笑)

既然提到了「產業中無法接受的地方」,雖然是不太一樣的脈絡,但我想到了最近的事,例如把我稱作是成功的粉絲,或說 MV 裡投射了製作者的學生時期等諸多假設,那對於在學生時期和偶像文化有很大隔閡的我來說,真的是個很不貼切的形容,把與事實無關的想像當作真實,這樣的假設與推斷是很危險的,但很難從那些假設延伸而出的誹謗去推敲出錯誤到底是從哪裡開始,甚至讓人產生了惋惜的心情。用未經確認且假設性的想像來中傷,難道不就是想盡辦法來製造厭惡的理由嗎?也像又目睹產業內不斷重複著的黑暗陰影的心情,也不僅是這次的情況,偶爾看到對偶像圈的過度投入是真實存在的費解情況時,也會讓我不寒而慄。

——是因為您是受到太多關注的製作人的關係嗎?才會讓您收到來自對產業不理解的人的批判,或是收到由第三人看來也會覺得太超過的責難,您對此又有什麼樣的立場呢?以您個人,以及作為公司的代表,您是如何應對的呢?
我感覺偶像產業有很多地方都帶有各式各樣的矛盾與獨特的特性,這是很複雜的話題,偶像產業大多由「 10 代年齡層開始的志願生到 20 代初期達到巔峰」的型態所構成,因為通常都是以未成年人為對象進行挖掘和培養,因此產業有著教育與發展要仰賴公司體系的特性,由於這種特徵,偶像志願生一般都會去找最可能穩定的公司,特別是 Fandom 為了支持的對象會更加希望如此,但或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與公司維持著敵對的關係就像是基本的態度般日漸走向膠著也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我也理解過去業界內因為各種事件或根深蒂固的問題而無法停止批判和斥責,但過度的批判和過度投入都是從根深蒂固的話題中開始走向僵化,感覺就像是某種亡靈一樣。

至少我與 New Jeans 的關係確實脫離了刻板印象中娛樂產業裡勞資的關係,就算是娛樂產業也是能出現新的關係的,而且我也沒有突然從天而降,而是在 Kpop 業界工作了二十年的內容製作者,在目前公司剛開始起步的我看來,儘管很遺憾地還是會感受到「在鍾路挨的耳光在漢江給人眼色(*譯註)」,但我也明白一朝一夕就想改善業界根深蒂固的思維也是不現實的事,最終,我只能用我工作的態度和成果來證明給別人看。現在是推出 New Jeans 的第六個月,因為是掛我的名義成立公司從頭開始,所以再怎麼細微的事都不會讓它馬馬虎虎過去,內容(contents)、節目、廣告、事業等等,在真正一一實踐之前,要去改善業界中各式各樣的陳舊問題,我也不斷努力著要用我自己的方式來提出一個新的方向。雖然只是很小的例子,但在 New Jeans 的專輯裡,並不會隨機收錄「小卡」這個偶像 Fan 們眼中的人氣單品,因為比起商業手段,我更希望我製作出來的內容是出自真心動念而購買的,看到反應熱烈固然感到滿足,但也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推出 ADOR 這個廠牌和 New Jeans 這個團體,也是想看我希望試驗的東西究竟能用正面攻擊的方式突破到哪裡。不下 YouTube 廣告的原因也是一樣,我想看的是用業界本質的歌曲、編舞、內容光明正大地一決勝負,數據越不摻有泡沫,才越是能自覺到現實,然後一旦那成為了可參考的基準,下一步就能走得更加果決。連一張照片小卡願意為之瘋狂的人都是善良的消費者們,是他們動搖了我的心,「抱持這種態度的消費者們在我決定傾注全力的時候,又會開心到什麼程度呢?」諸如此類無來由的想像不知為何會讓我突然很想哭。和 Fan 們一來一往釋出內容也很有趣,如果只看我「公司代表」這個位階,可能會被反問「代表也會做這種事嗎?」,但我的工作並沒有因為我當上代表而改變,只要有需要的話就去做,前所未有過、難以說明的事情我也都親自執行。作為廠牌的代表,我想和消費者建立一種前所未有且獨一無二的關係,ADOR 創立的理由是無非是為了要做有趣的事情,「趣味」改變了很多東西,「趣味」才是「娛樂(Entertainment)」產業的本質,我想要專注於此。因為現在是廠牌推出的初期,大部分還是由我親自帶領打造,要用好的作品當成前例,才能成為 ADOR 成員們業務參考的方針。 我相信,只要不倦怠、不斷用心做下去的話,從態度中流露出的真心能持續地沁滲,最後終將產生滴水穿石的力量。

*譯註:意思是受更強勢的人欺負之後,莫名對更弱勢的人出氣。


——「MIN HEE JIN 是否干預得太全面了?」、「New Jeans 的內容裡是不是投射太多 MIN HEE JIN 的自我了?」對於這類型的批評,您是怎麼想的呢?
就像前面提及,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個發展得有點奇怪的偶像產業得由成人和青少年一起發揮團隊合作才能開花結果,意思是,如果成人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們勢必也沒辦法獨自做到,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如業界宿命般的本質存在,無論是什麼問題,只要不去正視「事實」,就不可能找到解決的對策,隨著偶像產業中企劃者角色論的抬頭,看來也需要對這個角色有所理解,在我過去任職 SM 的時期,因為那不是我的公司,我的想法並不能代言成公司的想法,但 ADOR 不一樣,這是為了展現我的意思而創立的廠牌,廠牌職員們就不用說,包含 New Jeans 成員們在內,所有人都是同意這個事實才集結在一起,我和 New Jeans 成員們打造的未來會跟既有的業界動向不同,因此正確地認知到各自的角色便至關重要,New Jeans 成員們和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們沒有兩樣,到昨天都還是練習生的孩子們一過了出道日就突然變成藝人(Artist),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目前業內「Artist」這個稱呼叫得像職等或職稱一樣令人不是滋味,我希望我們成員們都能朝各自想要的方向成為充滿個性的藝人,在這個過程中,我並不想要誇張她們、或是為了她們看起來很了不起而強加什麼裝飾或點綴,做得好就做得好,做得差就做得差,我們的決心是想從每個人全力以赴的模樣中散發出愉悅,不希望做強行包裝,我不覺得學習和領悟的過程是羞恥的,我認為自然地呈現出成長的過程是能摧毀 Kpop 偶像產業長久以來飽受批評的矛盾的開端,因此,也就沒有理由非要加強包裝或隱藏作為企劃者的我或是我扮演的角色,企劃者和成員都很重要,這是 Kpop 偶像的現況,也是不爭的事實。

「全面」也好、「干預」也好,這些詞的標準是什麼呢?我並沒有愚笨到會把沒有標準的個人找碴錯當成批評,這反而更讓我現實地體會到,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有可能會被說那些話的人討厭,就算不對「批評」下定義,我們各自應該也都能充分明白那些是否是妥適的批評。

因為是電影相關媒體《 Cine 21 》的訪問,那就拿電影來當比喻,我想應該任誰都會很理所當然地接受導演在作品裡融入的意圖,而且也不會把解釋了那些內容並忠實執行出來的演員們稱為導演的魁儡,我從來沒見過導演在受訪時會被說「干預」,或是被批評在作品裡投射太多導演的自我意識,影評 KIM DO HOON 也曾發表過論點類似的評論,但唯獨在偶像圈中常能目睹人們各隨喜好口無遮攔的爭論,這難道也是偶然嗎?我也經常看到僵化的群體尚未從過去認知改善、沒有進步的思維,或是表面以擔心演出者年紀還小做為藉口、底下藏著其實是無視的態度,我也沒有想要拜託他們把偶像產業看作一種藝術,但在指摘偶像文化時,魁儡或玩偶這類偏見每每如咒語般出現,總到該去思考那究竟是誰的視角的時候了。

——您平常喜歡怎樣的電影或音樂呢?小的時候的電影或音樂取向又是如何呢。
我小時候就是個電影狂和音樂狂,中學時因為「週末的名電影」單元而看了《尋找愛琳/Looking for Eileen, 1987》這部電影,還記得我看完心跳加速到睡不著覺。我喜歡的電影或導演不勝枚舉,我喜歡阿莫多瓦的色彩和敘事,有段時間也很愛看喜歡小津安二郎悠然的故事和角度。音樂的部分我已經提過好幾次,我從小時候就不分時代、國籍、風格,只要是符合我取向的音樂就會挑來聽,而且偶爾會有很神奇的經驗,不是從我喜歡的音樂人或音樂,而是在看起來各自毫無關聯的音樂人們的 credit 或音樂取向中找到與他們的交集或關聯,發現這種事情的時候真的非常激動又刺激,超越了時代和國籍,當感覺到彼此連結、相通的感覺時,莫名地會讓我感到激動和心跳加速。不久前我從 BANA 那裡收到 250 為我特意訂購的 LP 唱片禮物,聽說是幾個月前在法國找到訂購的,收到之後不禁笑了出來,即使不特意說明,也能再次感受到我們彼此的音樂取向有著連結,每次有這種新奇的體驗時,我就再次想到我希望透過我的廠牌想做的事,這世界上充滿非常美妙的音樂,為了日常與生活的品質,音樂是十分珍貴的,因此我也產生了野心,希望能盡可能用多樣並有趣的方式向大眾傳達那些曾讓我砰然心動的特別經歷。



//


也在這裡寫些個人的意見。

雖然才學疏淺比不上專業的翻譯,
但從閔大還在 sm 時期開始,我自認滿認真在對待她的訪談和她想傳達的東西,
以前她其實非常少在媒體前露面或受訪,
站內 2018 年的一篇應該是他在 sm 時為數不多的專訪。

因此我頗訝異這次這篇專訪會引起軒然大波,
她說到的內容在某些人聽來可能刺耳,
可是我並不認為她說的這些有什麼「錯誤」,
或者是說,至少我個人能夠理解她所說的,也足以能說服我,
尤其是面對業界、職場的態度和觀點,即使是遠隔一道海的我也能有所收穫。

她的訪談一直都不好翻譯,特別是和產業和職業相關的內容,
光以文字看來,她的用字並不會帶太多的情緒,但言談間又會流露出熱情與堅毅。
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她常會花很長的篇幅去說明,也非常重視問題與文意的脈絡,
因此我會去斟酌對應的中文,盡可能讓內容不被斷章取義。

回到訪談,雖然我並非 Kpop 從業者,
但過去幾年進行粉濕生活時,確實也會覺得失去很多趣味,
在我看來,她因為不喜歡某些「刻板」(which我有些其實滿喜歡的),
所以很清楚地讓自己全權製作的作品沒有那樣的典型,
這件事情我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讓人玻璃心碎的。
而NJ 在商業上的成功就是給了她的堅持最好的回應,
講白點,她現在有說這種話的本錢,
如果是因為不夠溫良恭儉讓而招致謾罵,那我也不好對有這種反應的人多說些什麼,
或許之後的作品會得不到市場喜愛,或是她之後在哪個決策點上失誤,
那麼到時候再針對那些東西批評應該也不遲。

而我所喜愛的,包含過去閔大經手過(或沒有經手)的東西,
也不會因為她現在的訪問而有損它的價值,
我更不會因此就不喜愛過去的作品,
這兩者為什麼會是衝突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覺得閔大是非常「入世」的創作者,入世到她願意去碰經營來實現她的藍圖,
她大可以用她的專業在其他領域當個藝術家,因此光是這點就讓我感到非常佩服。
當然,NJ 至今的作品也都非常好(兔子可愛~),
也給了我很多我所懷念的新鮮刺激,所以我沒有什麼不繼續當教徒的理由。

 (•ө•)♡




                                
► translated by cyl.
► 本文翻譯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全文或部分轉載及引用
► No sharing, quoting and re-uploading IN ANY WAY, SHAPE OR FORM without permission.

► YOUR SONG.  www.your-song.net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